在網上亂逛,發現這篇文章。

短短的一篇,但發人心省。講述現今大學裡,學生選科和讀書的態度、教授的兩難局面;GPA那個比喻,妙得叫人拍案叫絕。

現今大學裡,追求的不是知識和個人成長,而純粹只是成績;評價學生的準則,不是他的思想有多成熟、觀點有多獨特,而是他的GPA--天啊,那跟中學有什麼分別?--但雖然情況聽起來有點叫人絕望,我始終覺得,歸根究底,只要做好本份,不管身處那兒,你都會有所得著。

 

-------------

愛之深,責之切,他說:「同學們!追求自己熱愛的知識,肯努力,GPA 怎會低分?我不勸你們不理分數,只想說,將來在社會闖蕩,分數只是成功與成就的其中一個因素。」

努力就會成功?他也許是上一代的教授了。他不知道,在不少大學,很多教師也是契約制,他們要看學生的人數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再教 下去。於是,他們一入職,就會有好些前輩教路,如「要保住份工,就要學生覺得學科容易。因此,如果課堂內有主修學生和副修學生,就要給主修生較好的分數。 因為如果有不認識那一科的人,想修那一科,一定會問主修學生。你要打造一個你的科成績不會太差的形象」。又例如,有人會教一些新的教授,對經常不上課的學 生,可以給他們低一點分數,因為你在最後一課學生評問卷的回收率低,大學的大佬們就會質疑你的學科是不是「頹科」,學生不上課也可。

有學生面對大學的生態,甚為氣結,覺得自己很想在大學課堂中主張自己的想法,做自己相信的事。但後來發現,老師評分是主觀的,不做老師喜歡的,就得犧牲成績。所以,要做乖寶寶,最後就得要揣摩上意。

我在大學教書時,也希望學生不要太在意成績。畢竟,人生不是數字,求學真的不是求分數。但我也明白學生面對的窘境。我的學生J慧根 成熟,心清眼亮,他說:「如果將大學三年比喻為人生,GPA就係錢,有GPA你可以買到Exchange(交換留學),買到Scholarship(獎學 金),買到Intern(實習機會),買到繼續升學,買到好多好多唔同嘅機會。係人都知道死咗之後啲錢係帶唔走(畢咗業GPA就沒有用),問題係我依家未 死(未畢業)。我真心相信求學不是求分數,但係大學入面申請樣樣嘢嘅時候都會叫你填GPA,作為一個學生,又可以點樣選擇呢?」

一矢中的。射穿心肺,血花四濺。

讀\說書人

健吾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學 大學生 GPA
    全站熱搜

    Auto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